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期,受广西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,通挽镇遭遇旱情。面对严峻形势,镇党委政府与群众上下联动,以"不等不靠、主动作为"的担当,全力打响抗旱保供攻坚战。
面对旱情,通挽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抗旱应急机制,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,全面摸排水库、山塘、河流蓄水情况及干旱土地面积,科学制定抗旱方案。通过启用8座水库、3处山塘开闸放水,并在大昌、安村等地抽取岩洞地下水,构建起多元供水体系。同时,统筹资金推进水利设施建设,维修灌溉渠道3公里,购置抽水机、水泵等设备,向县水利局、水服中心借用抽水设备2台,保障农田灌溉需求。此外,通过微信群、入户宣传等方式普及节水知识,提升群众抗旱意识。
在政府统筹部署下,通挽镇11个行政村积极开展自救行动,用实际行动诠释“自救保产”的决心。田间地头,抽水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,一根根粗细不一的水管如银龙般蜿蜒在阡陌之间,有的水管表皮已被烈日晒得发烫,却依然稳稳连接着水源与农田。
在安村,通挽镇领导干部多次实地调研,与村“两委”共同研判旱情,在重点抗旱区域马山屯选定抽水点,村“两委”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,发动群众100余人次,历时2天完成1300多米输水管道铺设和疏通灌溉沟渠工作。
4月26日,马山屯抽水点正式启用,配备大功率抽水设备,汩汩清流顺着崭新的管道涌入干涸的农田,受灾农户抢抓时机,运用打田机开展耙田作业,马山屯的180余亩农田将在轰鸣声中重焕生机。
为确保新植蔗苗顺利生长,村民们还利用抽水泵开展抽水喷淋作业,细密的水珠均匀地洒落在甘蔗地里,有效缓解了旱情对新植蔗苗的威胁。
大昌村组织村干与群众组成"护水员"队伍,他们白天清理渠道中的杂物,确保水流畅通;夜晚打着手电筒巡水,守护着每一滴水都能顺利输送到农田。
花马村石座屯群众也展现出了顽强的自救精神——抽取岩洞地下水。但因岩洞长期闲置洞口淤泥杂物堆积,清理难度极大,面对湿滑、空间逼仄难以施展工具的难题,村民们自发排成一排,以“流水线”的方式接力运泥。男女老少齐上阵,大家紧密相连,形成一道坚实的“人链”——最底部的村民弯腰将湿泥铲进桶里,身旁的人迅速接力传递,再由上方的村民将满桶泥土运出岩洞外。
江龙村村民韦威武的事迹亦令人称赞。当发现灌溉水源的河流出现漏水,他主动驾驶自家挖机沿河勘察,顶着烈日连续作业,两次修复漏水点。他说:“我做的这个是小事,我有勾机,也有技术,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受旱情影响而不管!”他的行为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,更激发了其他村民参与抗旱自救的热情。
(图片来源:通挽镇人民政府)
截至目前,通挽镇累计动员2000多人次参与抗旱,铺就、疏通100余条渠道,有效保障4000多亩农田、甘蔗等农作物的灌溉,惠及群众6000多名。通过一系列抗旱举措,通挽镇在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的同时,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