页面
配色
辅助线
重置
简体版| 繁体版| 智能问答
用户空间
支持IPv6
无障碍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科普专栏

武宣县农作物病虫情报2024第28期

晚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控工作意见

2024-08-29 10:00     来源:武宣县农业农村局
分享 微信
头条
微博 空间 qq
【字体: 打印

一、晚稻前期主要病虫发生概况

当前我县晚稻前期主要病虫累计发生面积约6.6万亩次,总体发生程度与常年同比略同。第三代二化螟1(3)级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3.5万亩;稻飞虱、纹枯病、稻瘟病为1(2)级程度发生;稻纵卷叶螟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为1级程度发生,与常年比较相当;局部稻区的稻叶水蝇、福寿螺、胡麻叶斑病有零星发生;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橙叶病有零星发生,病丛率在0.3%以下。

二、晚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及鼠害发生趋势

预计总体发生程度将为2(4)级【中等偏轻、局部中等偏重】程度发生,与上年发生程度基本持平。

1、钻蛀性螟虫:以二化螟为主,第三代残留虫源数量较多,田间调查残虫量高者有1.2万头/亩,一般为800-1200头/亩,第四代蚁螟盛期将与晚稻大胎破口期相重合等因素共同影响,预计第四代为1(3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】程度发生,全县发生面积预计达4-6万亩,主要为害时段在9月下旬初至10月中旬初。

2、稻飞虱:近期监测调查灯下日诱虫数皆在15头内,田间稻飞虱成(若)虫虫口密度一般为100-300头/百丛,高的为1200头/百丛;卵量一般为50-100粒/百株,高的为500粒/百株。根据当前虫源等因素分析,预计第六代低龄若虫盛发期为9月10~20日,高峰期为9月13-15日,发生程度为1(2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偏轻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3~5万亩。

3、稻纵卷叶螟:目前虫源基数较低,但近期雨水偏多,利于其迁入繁殖生长,预计第六代卷叶螟在9月中至下旬将有为1(3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2-4万亩,发生类型田以生长嫩绿的一类禾苗为主。

4、纹枯病:受早稻残留菌源数量较大及群众习惯性偏放氮肥等因素影响,预计晚稻中后期纹枯病在全县将有 3(4)级【中等、局部中等偏重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约8-10万亩,9月中旬各稻区将全面进入发病盛期,病害流行高峰期将在9月中旬初—10月中旬初出现。

5、稻瘟病:受山区局部气候影响,前期稻叶瘟发生较常年提早,并见有急性型病斑。预计中后期为1(2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偏轻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约0.4-0.6万亩,主要发生在山区、常年发生稻瘟病的老病区。10月上、中旬为颈瘟、穗瘟流行期。

6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:受气候因素及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,预计发生程度为1(2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在1万亩以内。9月中、下旬为病害流行期。

7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、橙叶病等病毒病:前期有零星发生,预计中后期为1(2)级【轻、局部中等偏轻】程度发生,应继续加强防控指导工作,发现病丛株即应随即踩没泥中,减轻传播感应风险。

8、稻区鼠害:预计将达2(3)级【中等偏轻、局部中等】程度发生,发生面积2-4万亩。各稻区均有发生。

9、胡麻叶斑病、稻蝽蟓、稻曲病、粘虫等病虫:在各稻区将有不同程度的发生。

三、防控工作意见

1、由于各地受前期管理和防治差异、苗情长势差异等因素影响,各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将存在一定差别,应明确主攻对象,适时开展,达标施药防治。

2、主要病虫防治要点:

(1)防治稻飞虱指标是在孕穗期≧500头/百丛,可选用醚菊酯或吡蚜酮、烯啶虫胺、呋虫胺等药剂防治。

(2)防治稲纵卷叶螟在穗期≧30头/百丛,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或球孢白僵菌、甲维·丙溴磷等药剂防治。

(3)防治钻蛀性螟虫,应抓住周边田块上一代枯鞘株多,残虫量大,螟卵孵化盛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,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、氰氟草酯、毒死蜱等药剂防治。

(4)防治稻瘟病,需重点抓好前期出现过叶瘟,或历史发生老病区在抽穗破口期,可选用春雷霉素、三环唑等药剂防治。

(5)防治稻纹枯病,应注重够苗露晒田,干湿交替管理的基础上,在病丛率达10%时始选用井岗霉素或多抗霉素、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。

(6)防治稻细菌性条斑病:在病害发生初期,可选用噻唑锌或中生菌素、新植霉素兑水喷雾防治(这些药剂也可用于防治稻白叶枯病)。

四、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防治

近期调查,金鸡、桐岭、三里等乡镇局部地势低洼、烂泥田、水浸田出现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危害,个别发生严重的田块病丛率达50%以上,一般为1-2%以内。

其症状是:病丛中出现1至数株心叶青卷,后变枯黄,形似钻心虫为害的枯心苗,在近土表基茎基本叶鞘上有水渍状椭圆或长梭形病斑,后扩大成边缘褐色,中间枯白色不规则形大斑,剥开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,根节腐烂伴有恶臭,手指触摸病部有黏腻感。如在拔节期则下部叶片先变黄,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,中间灰色长条形斑,根节变色有恶臭味;穗期发病则病株先失水青枯,后也形似钻心虫为害造成的枯孕穗、白穗或半白穗,但其根节部变色,长有短而少的侧生根,有恶臭味。(见标题图)

防治措施:①加强管理,及时排水晒田,改善根茎生长条件,降低发病。②撒施生石灰50kg/亩,调节土壤酸碱度,抑制细菌繁殖,控制病情。③用农用链霉素、或噻菌铜、叶青双、噻枯唑、新植霉素等药剂按说明用量使用,间隔7天左右喷一次,连喷2-3次防治(可加入适量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同喷促进生长)。

(图片来源:武宣县农业农村局)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